“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明确表述。
相关消息一出,就立刻整齐划一地在航天人的社交媒体刷屏,大家纷纷用“振奋人心”“加油”“备受鼓舞”等字眼展开热议。暴风雪席卷京城的冬日寒夜里,朋友圈却有一种即将开门迎接春天的欢呼雀跃。
这种特殊的“集体仪式感”总是伴随着各种利好消息出现,无论是关于新政策、技术突破抑或行业动态。就2023年而言,这样的时刻似乎明显多了起来。从2015年的商业航天元年至今,中国商业航天马上迈入第九个年头。
八年过去了,中国商业航天到底走到哪一步了?2023年的“爆发式”增长是否意味着行业“大年”已经到来?未来会呈现怎样的发展格局?
2023年,火热但并非“大年”
今年的中国商业航天到底有多火?也许可以从一些“名场面”初步感知一二。
10月26日,2023中国卫星应用大会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举办,千余人参会,同时还吸引了200余家投资机构的到来。目之所及之处,场面浩浩荡荡,论坛座无虚席,甚至门口、走廊里都被挤得水泄不通,让人有一种仿佛置身于热门演唱会现场的错觉。
“今年确实盛况空前,场场爆满,都快站不下了,这是往年从未遇到过的现象。”会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说。
以上只是行业新变化的冰山一角。今年以来,大大小小的行业会议不断、参会者热情高涨、各地扶持政策频出、越来越多的新入局者……这是圈内人普遍提及的直观感受。
不过,关于“2023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大年”之类的说法,在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早期就参与的资深投资人却有不同的见解。
“我认为相比于过去几年,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的热度确实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今年整个产业链都得到提振,最大的亮点在需求端的突破。”鼎晖百孚合伙人刘尚在采访中表示,“之所以如此热门,是因为原来停留在概念阶段的东西逐渐成为现实,大家看到了明确的希望。”
刘尚认为,华为推出的直连卫星手机使得商业航天这个行业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的概念迅速火起来,这改变了过去很多人认为商业航天需求端不存在的固有观念,让大家看到了真正的卫星互联网。
在商业火箭方面,全尺寸液氧甲烷火箭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的连续成功、各家民营液体火箭的一次次起飞、商业固体火箭的高效履约等都可圈可点。
中信聚信总经理蒋蕴伟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大约在2016年左右就开始投资这个行业,并不认为今年是一个较大的年份。”
蒋蕴伟说道,今年与往年情况不同,是由几个因素叠加产生的。一方面是厚积薄发,中国原本就是航天大国,拥有很强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基础,因此商业航天的发展是几十年积累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因为受疫情的影响,过去的3年发展相对缓慢,对比之下,今年看起来更加蓬勃,有爆发式增长的势头,如果摒除这方面的因素,曲线会以更平缓的形态走到今天的高度。
过去几年,变化明显,技术不断验证和迭代
站在2023年末尾回望过去的几年,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跌宕起伏,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从火箭到卫星到发射场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认为这几年该行业最大的进步在于大家的技术路线不断进行着验证和迭代,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刘尚从两个维度对于行业发展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长周期而言符合发展预期;从另一个维度上来看,他认为行业实际发展比预期的节奏慢。
“这与行业本身的属性有关,现在回过头来看,该行业在技术壁垒、资金壁垒和人才壁垒等各方面比预想中要高很多。产业链的成熟得经历较长的一个过程,需要在生产、管理以及与各方协调上不断摸索。”刘尚解释说。
作为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蒋蕴伟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经过几年发展,大部分商业航天公司目前都基本上有了自己相对成熟的技术方向和策略,接下来则需要将其更好地实践和落地,比如引入更多的技术创新,提升效能、降低成本,并开拓更多的商业市场等。
两位投资人分享关于行业的感受和看法,自然绕不开其共同在行业早期就纷纷进行投资的民营火箭公司——星际荣耀,“团队”是他们在采访交流中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蒋蕴伟分享说,星际荣耀这些年的发展完全超乎预期,其核心团队都是在行业内深耕多年的专家,对行业有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能够很好地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这是当初义无反顾选择投资该公司的关键原因。回顾他们一路走来的过程,事实也不断验证着当初的看法非常正确。
“投资星际荣耀的根本原因是团队,我认为他们非常扎实且令人放心。今年的四次重大任务全部圆满成功,近期连续两次成功进行了双曲线二号液体火箭垂直起降回收试验,具有绝对的重大开创性、突破性的意义。
谈到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们结合星际荣耀的例子表示,航天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都需要有敬畏的心。星际荣耀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算大,且调整得非常快。作为投资方,非常鼓励星际荣耀团队坚定地朝着大型液体可回收的大方向发展,这条路虽然比较困难但意义特别重大。
处于2.0的起点,行业进入实质商业化探索阶段
放眼未来,中国商业航天会形成怎样的竞争格局?距离行业发展成熟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我认为从2015年到2023年这过去的8年,属于中国商业航天1.0时代。在1.0时代,从火箭、卫星、发射场到下游需求,都形成了很好的突破。但从长远来看,离真正的商业化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路要走,现在可能只是2.0时代的起点。如果站在这个时间点看2.0时代,中国的商业航天公司尤其是火箭公司的商业化才刚刚开始。”刘尚说道,包括火箭公司、商业卫星公司、发射场等在内的各个角色都需要寻找自己的商业闭环逻辑。因此,对于所有人而言,事业大幕可能才刚刚开启。
到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将迎来第一个10年。而2025年也是很多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放大招”的关键节点。比如,在液体火箭的赛道上已经明确官宣的信息有: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将于2025年首飞;东方空间自主研制的起飞重量达927 吨、起飞推力达1420 吨的“引力二号”火箭计划于 2025 年首飞;蓝箭航天已经启动可回收火箭的研制项目,预计2025年下半年进行飞行试验等。 此外,星网的大规模组网,更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推出等也都令业内充满期待。
关于未来行业成熟的评判,蒋蕴伟认为,“拥有自己成熟的技术迭代路线和产品谱系,以及应对不同商业环境和场景的成熟产品系列”是关键。目前运载市场已经相对成熟,运载市场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随着国家星网更加成熟,会催生出一些下游应用市场,反过来倒推运载市场。这是一个交互磨合、逐渐成熟的过程。目标的实现需要考量国际形势、国内经济形势,包括基础研究等各个方面。
“就整个商业航天而言,以星际荣耀为代表的这些跑得相对较早、团队实力强、节奏准确、效率高的公司,其先发优势形成的马太效应会比较强。”蒋蕴伟总结说。
2023年已经余额不足,在这最后的10日倒计时中,期待中国商业航天更多喜讯带来刷屏“仪式感”,在祝福声中昂首阔步迈向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