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基民以为,在前期经过精挑细选,构建出一个完美的基金组合并买入之后,就可以什么都不管了,一动不动地拿它个一年半载就能实现“躺赚”。

这样的法做显然把投资想得过于简单了,因为市场在变化,你的基金组合也会不断变化。很可能之前还是一个完美的基金组合,但过了几个月后由于市场的变动,这个组合就不再完美了。

那么,我们到底买完基金后,有的浮盈,有的浮亏,该怎么做呢?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关于基金组合的操作策略——基金再平衡策略。

什么是再平衡策略?

我们在建立自己的投资组合时,会给每种资产分配一个初始的权重。以最简单的股债组合来说,60%股票+40%债券就是一种搭配方法,60%和40%就是初始权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股票涨得好,债券却跌了;也可能股票跌了,债券涨上去了。总之,一段时间之后,两种资产占组合的权重会发生变化。再平衡的操作就是通过卖出高于初始权重的资产,再买入低于初始权重的资产,将组合中的资产权重调整回初始状态。

再平衡的操作会给资产收益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小编做了一个实验。简单起见,直接选用股债组合,其中股票采用沪深300,债券采用中债财富(总)指数,时间从2003年12月31日到2019年9月10日。首先对没有采用再平衡的组合进行回测,结果如下:制图:中泰资管

那么加入再平衡的操作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这里的再平衡采用每六个月一次的频率,并将两次回测的结果放到一起:制图:中泰资管

可以发现加入再平衡的操作后,年化收益率确有变化(本实验中的结果是再平衡后收益提高),尤其在股债比例都为50%的时候,年化收益的差距达到了 2.01%。

可不要小看2.01%这个年化收益值,以实验所选取的16年为期做整体测算,有再平衡的50/50组合,累计收益率为248.73%,而没有再平衡的累计收益率为159.98%。也就是说,只需要每半年操作一下,将资产权重调整回初始的状态,16年间每投资10000元就能多赚 8876元。

除了增厚收益,这组实验中的另一个数据组合年化波动率更值得关注。还是以股债50/50的组合为例,有再平衡的组合年化波动率为13.54%,不仅低于单纯股票的27.05%,也要低于没有再平衡的组合的17.41%。

收益增厚了,风险降低了,这就是我们最喜欢的状态——风险报酬比提高了。制图:中泰资管

再平衡策略具体怎么操作?

基金再平衡策略的操作要点有三个:

第一,初始的投资比例要设好。

不同的投资者,投资的风险偏好、风格会有不同,刚开始基金组合的投资比例也不同,激进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债股比例是2:8左右,稳健的投资者可以是5:5左右,保守投资者可以债股比例在8:2左右。

因此,选择合适自己的投资比例非常重要。

第二,设置好再平衡的调整阈值。

所谓的调整阈值,也就是股票型基金涨了多少或跌了多少,我们需要进行再平衡的操作。

一般来说,由于基金的波动不大,将股票型基金的调整阈值设置在10%左右较为合理。也就是跌了10%,我们就需要对债股比例进行调整。

第三,设置好时间周期,要严格地执行。

由于基金的波动不大,我们也无需每天去看基金组合的情况,一般一两个月看一次即可。

再平衡一定能增厚收益吗?

事实上,再平衡完全有可能会降低最终总收益。比如再平衡时正逢某单边上涨行情,一旦卖掉表现好的资产,就有可能错过这部分的利润。所以,再平衡的根本目的不是提高组合收益,而是与目标资产配置的特征更为一致,维持组合原有的风险收益特征。

早在1949年,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探讨过资产配置的最基本形式——股债平衡。简单说就是保持股票和债券之间固定的市值比例。就现在来看,当时的股债平衡是有点机械的操作,哪个涨多了就卖,跌多了就买。但正是这看似机械化的操作,却包含了重剑无锋的智慧——通过执行纪律对抗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

不是每一次再平衡都能增厚收益,但总的来讲,再平衡这一操作对投资来说仍然大有裨益。毕竟,随着风险资产的价格大幅上涨(或下跌),那么它继续上涨(或下跌)的概率会变小,波动性却随之增大。通过再平衡,将手中投资组合的风险和回报维持在适合自己的目标区间内,降低组合风险的同时,又避免了“追涨杀跌”,何乐而不为?

David Swenson曾经说过,有太多投资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构建出目标配置组合,却让实际组合的配置随市场的波动而漂移。从这个角度上说,再平衡策略是帮助我们有效控制组合风险水平、提高实现收益目标概率的可行之道。

(文章整理自晨星基金、中泰资管)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