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千一 卢嘉琳 马海宁
“在跨文明交流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我们也向中国展示一个真实的世界。人文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平等的和多元的。文明交流、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输出什么就是什么,我们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达到的目的是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和谐的发展,是推动和平,而不是冲突。” 国际传播学者梁广寒在第5届北京纪实周跨文化交流论坛上谈到。
在当今多维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存,是否可以找出趋势与规律,探索影像或跨界解决方案。第5届北京纪实周影像与跨文化交流论坛日前于北京时间博物馆举办。论坛邀请到了全球影视及传播领域的创作人和机构代表、多国驻华使节和国际机构驻华代表、联合国传播界专家、国内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华海外创业者和文化达人等嘉宾就“国际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多维叙述中国故事:国际联合制作与开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化议题的社会价值”、“后疫情时代的跨文化交流型青年国际人才培养与合作创新”等主题进行交流。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路口,如何突出全球化议题的社会价值,多维叙述中国故事,是当下需要探索的问题。正如嘉宾主持人,中国外文局-中山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传播研究专家梁广寒所说:“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影像与跨文化交流,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讲到,“就像对地球生态的保护工作,任何群体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全球协作共同保护唯一的栖息地变得极为重要。这个过程中,跨文化的交流是处在极端核心的位置,如果没有跨文化的交流,大家很难达成一致迈着同样的步伐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格外重要。当前,影像与纪实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举一个实际的例子,不久前联合国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大会采用了网络视频直播的方式同步会议,仅一天直播观看人数达到了16万人,全天单一账号浏览量达到了2800万。“这是第一次把联合国的大会开成了人民的大会,大家都共同观看,共同去了解去参与。”不仅为全球大量的行业相关人士提供了便捷的获取渠道,也达到了在大众间的传播效果。
为何重要,还因为当下跨文化交流的严峻现状。也许大众对此知之甚少,但是确实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中外沟通存在信息偏差
“如何把中国讲述自己的故事与世界其他地方如何吸收和接受故事之间连接起来,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中国共同富裕主题《柴米油盐之上》导演柯文思,从另一视角阐述了现状。西方媒体与影视缺少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认识,一是因为西方影视缺少对中国社会的真实记录,二是缺少中国崇高纪录片向世界有效传播的链接。
记录人民的面孔,讲好人的故事,是他认为实现跨文化传播交流的有效途径。
中华文化具备的文化属性,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具有特别意义与价值
近年来,随着中国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中国也在跨文化影响交流方面不断努力,但传播成效仍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新闻发布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雅娟表示“除了国际传播力不足等因素外,中华文化的高语境文化属性也不利于为国际社会所轻易理解和接受。”也借此回应了柯文思导演的发言。通过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概念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文化传统同作用于民族影响,内部交流依赖于长久深厚的既成语境,但在跨语境传播过程时,受众理解就更加困难。由于国内外不同的语境文化,受众缺乏共通的背景信息与语境信息,准确传播与接收信息也就易产生误解。
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片面认识不外乎几个因素叠加强化。过度依赖经典文化符号,前期所产生的良性作用不免在中后期固化形象,导致国际受众缺乏对中国整体性认知与了解。影像丰富的视觉呈现功可以更加直观地传达复杂信息,从而减少文化属性所带来的在交流中的“文化折扣”,实现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
协商和驾驭文化差异的观念,作用于传播自己与他人的形象
“文化交流扩大和加强了社会关系。它们可以搭建桥梁,也可以加强壁垒,跨越时间和大陆。”菲律宾大使馆政治参赞Mana Fabros谈到,在当前人类的特殊时刻,由于互联网交流的特殊性,我们如何实现互动交流变成了一个由数字信息支配的过程。后疫情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更为重要,则需要一个可以让人们真诚交流的安全平台。打破人文之间的阻碍,回归人类固有的归属感,强调人与人及社会之间的联系,观察他人改变,深入审视自己。
国际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
后疫情时代让人们更加倾向于互联网交流、线上办公,数字媒介的繁荣也让影像可以更好地发挥传播介质的作用。
在全球传播背景下,为探索影像话语方式,由国际传播学者梁广寒及其所在研究机构与真实影像共同出品,在2016年初至今开始制作纪录电影系列:《寻找苏禄王:苏禄与中国》。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600年至今菲律宾属地苏禄与中国的持续友谊。曾在2019年进入巴黎艺术院线,在法国、意大利、菲律宾和中国等多国展映。
而当下后疫情时代国际交流的新特点,首先呈现在人民对跨文化意义的认识。不同“文明、文化”交流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先进落后之分。通过跨文明认识变化,后疫情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对现实世界的再认识与思考,影像的作用也随之出现了新变化。
推动各类传播主体参与更加广泛的探索与行动,讨论影像在后疫情时代的价值方式和策略,圆桌嘉宾也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所在的国际机构或者是所服务地区的独有经验。CGTN法语频道主持人莫言提到,“语言和文化的关联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基础”。语言学习有利于消除文化隔阂感,获得交流能力的同时持续提升自己对其他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加之前空乏的文化共鸣。
“讲好双方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世界的故事。” 光明日报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中心秘书长肖连兵则从多年传统纸媒记者的经验角度,分享了自己对影像传播的想法:文字传播与影像传播,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本质都是讲互相的故事,“我们在跨文明交流过程当中,我们不仅仅是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我们也向中国展示一个真实的世界。人文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平等的和多元的。文明交流、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达到的目的是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和谐的发展,是推动和平,而不是冲突。”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新闻发布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雅娟也表示,外文局至今一直致力于通过出版,以及近几年顺应新媒体发展的影像方式向国际社会认识、了解中国。目前不可否认的是国际社会仍然存在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讨论如何用影像作用于跨文化交流,从而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同时也向中国展示一个真实的世界是非常有价值的。
“每个人应该有社会责任,在你的职业上承担社会责任,而且应当有一点理念,不是为干什么事而干事,我们发挥的作用就是在推动,在践行文明的交流和文明的互鉴。”
国际联合制作开发与全球议题的社会价值
在影像创作领域,中国正努力通过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呈现真实的中国。世界同样需要了解中国,其间必要性在于中国目前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巨大影响力。中国需要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国际社会吸收和理解,因为它的故事正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我们正在事情发生的当下,这是无法避开的。Discovery亚太总监魏克然Vikram Channa表示,不管过去还是未来,都绕不开中国故事。人类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中国如何平衡来自各方的政策。面对某些西方国家的政治攻击,作为电影制作人,选择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思考影像所带来的多方影响,跨文化交流与沟通就非常关键。
在国际创作角度来看,柯文思谈到,二十一世纪已经是中国的世纪,这里不断有新故事产生,是给电影创作者的礼物。“世界对于中国缺乏了解,从根本上看,是对中国人民缺乏了解。”中国文明因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值得被记录,也因此难以被世界理解。
身处发生着深厚内涵与无限变化的这片土地,意味着拥有了难得的机会去进行影像创作。依靠中国合作伙伴,讲述本土故事,构建叙述方式时加入国际经验,从而达到跨文化平衡。“这是关于信任的。”跨国制片人阿拉丁Aladin Farre,则讲述了团队从前拍摄第一个中国盲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后续经历,传播范围与影响力让他感到惊讶,实实在在体现出中国故事的吸引力与其价值。“中国14亿人的故事潜力巨大,可以创作出千上万个小时的影像故事。”在跨国联合拍摄制作中,不论是建立平台合作,成为合作生产商;还是关注地缘政治动态,处理好各群体间的平衡;又或是缘于题材,愿意进行跨国合拍,都是根据各自平台特性希望所做的尝试。
基于影像或创新传播的国际合拍、不同形式的合作,都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相互理解的机会和更多启发。在更广阔的范围,如纪录片《奶牛》所说:我们每个人,与世间所有的生灵彼此相连。“我们倡导和呼吁多元文化和多元身份的并存,如是世界文化才能保持多姿多彩;而同时,我们也倡导不同文化和身份得到同等尊重、拥有同等话语权。”跨文化交流所搭建的平台,让影像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意义与价值被不断凸显与讨论,我们也正在共同努力,通过影像向世界讲述中国,向中国展示世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