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在明律所”)成功举办十周年庆典;11月,在明律所第二办公区正式启用,人员规模扩大到600余人。

短短十年,从初创时的17人,发展到现在的600余人,在明律所是怎么做到的?

脚踏实地 坚守理念

世纪之初,我国经济稳步增长,房地产行业兴起,伴随而来的是拆迁浪潮,民众的维权需求也日渐增多。基于对拆迁行业的研判,被媒体誉为“中国拆迁律师第一人”的律师杨在明怀着扎根行政法领域的决心,创立了在明律所,并带领团队扎根征拆领域20余年。

众所周知,征地拆迁领域的案件区别于一般民商事案件,有其自身的特殊困境。“征拆市场呈现去区域化的特点,大部分当事人倾向去大城市寻找律师维权,同时征拆业务对法律服务需求更加细分,对律师专业度考量更加严格。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的当事人大多数都是弱势群体,和当事人沟通时更需要交流技巧,在了解案件事实的基础上,还要对当事人进行疏导,照顾他们的情绪。”杨在明说道。

面对这些困难点,在明律所不仅成功迎上业务挑战,并成功实现稳健前行。

从2012年到2023年,在明律所立足于“只为被拆迁人维权”的立场,不矜不伐地筹划发展,将全方位、一站式的法律服务播撒在行政法领域的市场上。截至目前,在明律所已累计办理案件2万余件,服务客户百万余人。

在行业形势瞬息变幻,越来越多律所朝综合发展方向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在明律所律所仍然专注行走在为被征拆人维权的路上,坚持理念不变、业务精进,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努力成为行业佼佼者。

锤炼打磨 专业为本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律所对于战略布局、品牌建设、专业打造有了更深刻的意识,对应成本的增加,使整个法律行业也愈发“卷”了起来。

竞争带来的进步,对于法律行业固然是件好事,但对律所勤修“内功”这项重任,也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挑战。

一直以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在明律所始强调对律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将夯实法律功底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2022年底,秉承着整合所内资源,为律师打造学习赋能平台的理念,在明律所成立了行政法专业委员会,为律师量身打造了疑难案件研讨、律师业务培训、论坛研讨、模拟法庭、案件质量考核等系列专业活动,以提升律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基本功过硬,才能为实践打好“地基”。行政法专业委员会下设的业务培训部每月都会组织业务培训,面向实习律师、律师助理、青年律师等进行专题讲课,将案件代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拆分详解,助力律师成长。

理论掌握纯熟,实战经验也要跟上。模拟法庭部会选取经典案例进行模拟庭审,通过实战平台的搭建,让律师熟悉掌握庭审环节,为正式进入法庭做好铺垫。

“专委会成立以来,经过各部门不断摸索和实践,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接下来我们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持续汇聚集体智慧,加强对所内律师的提升,进一步扎实能力,提升律所的核心竞争力。”杨在明在行政法专业委员会季度总结会上谈到。

着眼未来 求索提升

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各行各业都面临转变与挑战,法律行业也不例外。而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年代,如何在挑战中抓住变革求新的机会,成为了诸多律所面临的新课题。

“比起被动卷入趋势,不如主动顺应发展,抓住新的风口,探索出一条符合律所发展的路径。”杨在明说。

从2016年开始,在明律所就着手筹备与法律直播相关的工作,并成功注册了诸多法律直播账号,持续通过律所自媒体平台对外输出法律知识。

同时,杨在明主任,创始合伙人马丽芬、闫会东、梁红丽、杨念平等人还担任北京广播电视台《法治进行时》《律师帮帮忙》等多档栏目特邀嘉宾,针对时事热点展开法律点评,进行公益普法传播,将法律交给广大人民。

2023年7月,在明律所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搭建沟通学习平台,打造人才蓄水池,为培育新时期法律人才、推动法治教育工作作出贡献。

面对纷杂的内外环境,在明律所并未松懈内部建设,始终注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召开主题会议、升级合伙人会议制度、成立行政法专业委员会……一系列变革举措,旨在强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持续提升管理水平,致力将律所打造成为中国最顶级的行政法领域专业律所。

无论前景如何变幻,在明律所始终会坚持“只为被拆迁人维权”的理念,继续践行法律人的担当,不忘法治理想,守护公平正义。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