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奕萱 见习记者 邬霁霞

近年来,A股市场新面孔越来越多,一方面IPO持续快速核发,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更名现象频繁出现。2022年1月21日起,永高股份正式更名为公元股份(002641),A股公司更名又添一例。据数据显示,2021年共有89家A股公司选择主动更名。进入2022年以来,已有6家主动更名。

作为上市公司重要的无形资产,名字往往代表着企业的品牌形象。维持名称的长期稳定,进而加深舆论心中的品牌认同感,对企业长远发展无疑是更有利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A股公司频繁更名呢?

《证券日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上市公司更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类是由于实施资产重组,导致主业变更,从而更换新名,如浙江广厦更名为东望时代(600052),华通医药更名为浙农股份(002758),多喜爱更名为浙江建投(002761)等;一类是为了突出主业或新业务的品牌而改变名称,如永高股份更名为公元股份,金科文化更名为汤姆猫(300459)等。

上市公司更名只是表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公司对自身发展战略的全面调整。只是这种调整对公司来说,究竟是好是坏,还有待市场来验证。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CDO联盟征信专委会秘书长安光勇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上市公司更名本身,并没有对错,而且法律上也没有不允许更名的相关规定。但这并不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生意,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慎重考虑。通过更名带来的利益(如股价的上升),从长远的角度,很难覆盖因客户离开所带来的损失。因为更名后,会给自己的客户(包括潜在客户)带来一些混乱,导致一部分客户流失,因此,企业不得不花更多时间、精力和资源来重新搭建品牌和知名度等。”

“当然,对于一些特定的行业(如互联网等)可能会有一些例外。因为互联网领域发展很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如果企业恰好用初期产品名来起名,就可能出现不得不更名的局面。脸书(Facebook)更名为Meta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通过元宇宙的风口,脸书(Meta)的这个更名战略至少目前看来是非常成功的。”安光勇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也曾有部分公司为了“蹭热点”、炒作股价而轻易更换名字。多伦股份(现名为岩石股份(600696))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曾经趁着P2P概念大火,宣布改名为“匹凸匹”,但实际并未开展P2P业务。港股信阳毛尖也是“蹭热点小能手”,2018年至今已改名5次,而且基本都与资本市场上的热点相关。

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程宇认为,市场上确实流行一股“蹭热点”改名的风潮。这类公司往往是希望通过把名称改到时下流行的热点风口上,让股价上涨。如果明显为了炒风口而改名,其背后大概率会有投机动作。所以,发现有这种情况时就需要严密注意其背后的投机操作。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钱向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热衷于蹭热点式的更名现象,实际上还是为了吸引市场的关注,其主营业务以及经营方向却并未发生本质上的变化,由此容易引起市场的误判。对这种现象,在牛市行情中,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影响,当风口过去或牛市告一段落之后,市场也会逐渐回归理性,并对上市公司的自身价值重新认识,改个名字蹭热点的上市公司,终究还是难逃价值回归、漫漫熊途的过程。”

(编辑 张伟 上官梦露)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