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晚间,顺丰控股(002352)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亿元至44亿元,同比下降40%至43%,基本每股收益0.91元/股-0.96元/股。与全年数据形成对比的是,顺丰控股预计2021年第四季度净利润达到24亿元至26亿元,同比提升39%至50%;预计扣非后净利润14.5亿元至16亿元,同比增长41%至56%,环比增长79%至98%。顺丰或许迎来上市以来最好的四季度业绩。

健康发展与业务价值并举 顺丰业绩修复确定

顺丰在经历了一季度的低谷期后,在第二季度就实现了扭亏为盈,进入业绩爬坡期,到第四季度进入到了业绩修复期,利润水平占到全年的一半以上。

图:2021年Q1-Q4公司净利润变化图

2021年,在我国快递量突破千亿件的背景下,国家邮政局等多个部门通过政策调控,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注重服务品质,关注从业者的幸福感,走出价格竞争的泥潭。对顺丰而言,在已经建立的品牌口碑与多维产品矩阵的先发优势基础上,通过精益化管理,终于实现业绩的“低开高走”。

2021年,是顺丰控股成为综合物流企业的关键之年,不仅营收突破2000亿元大关;也是在收购嘉里物流后,深度布局国际市场;还顺利完成2021年度民营企业规模极大的定增净额200亿元;更是在一季度业绩“踩雷”后,管理层迅速做出调整,把有质量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快速重回正轨,表现出一家成熟的优秀企业的高度自我修正能力。

而这得益于几个方面的努力:在战略方向上更加聚焦于核心物流业务,强调健康经营和业务价值贡献;在收入端,进一步提升收入质量,通过调整定价策略主动调优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提升单票收入;在成本端,精益化成本控制效果得以显现,前端科技助力预测动态变化的货量,后端精准匹配资源投入。随着速运、快运、仓网、丰网四网融通的推进,中转场自动化设备升级,线路的整合优化,使得运营操作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稳步提升,从而整体改善效益。

精益化管控收入端与成本端

在传统的优势领域,顺丰不断完善产品分层,制定针对性市场策略,调优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定价能力。这样的改变,是放弃对市占的执念,不再以牺牲利润换取规模的扩张。

进入2021年下半年,顺丰的管理效能开始显现,单票收入持续回升。在”双十一“电商节期间,顺丰也对业务量增长保持了相当的克制,营收增长高于业务量的增长,与前期也有了重大的变化,如果考虑目前票均收入已经剔除价格较高的国际业务,则单票价格回升的比例会更高。2021年12月,顺丰单票收入达到16.43元/票,环比增长3.85%,同比增长0.43%,实现单票收入同比环比双提升,在保持业务增速的同时,保持高质量的收入增长,逐步改善整体效益。

战略性布局新业务领域,是顺丰可以始终在行业领先一个“身位”的重要步骤,而兼顾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则更考验企业的发展智慧。顺丰在快运、同城、冷运等新业务领域的行业地位、增速有目共睹,并且随着业务规模扩大,部分业务的边际成本也呈下降趋势。以快运业务为例,这一业务板块随着公司加快快运网络建设、加密干支线运力以提升陆运时效的前期投入逐步趋于平衡,公司收入、业务量规模均已成为行业领先,在快运行业龙头集中的变革期,此后或在规模扩张与盈利质量中寻求更好的均衡。

此前,顺丰CEO王卫更是将顺丰2022年的发展口号定为“可持续健康发展”,从追求规模追求件量转向追求质量,通过内部整合,实现资源协调与共享,提升竞争力和规模,取得战略性优势。顺丰保持有质量的发展有了战略上的定力。

破圈国际化 顺丰第二增长曲线确立

2021年9月28日,顺丰完成了对嘉里物流联网有限公司(嘉里物流)51.5%的股权的收购,到第四季度,成功实现嘉里利润表合并。为顺丰全年利润做出贡献。在嘉里物流并入顺丰体系后,顺丰供应链及国际业务收入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月度数据显示,在2021年10月、11月和12月的营收分别达到了87.47亿元、96.11亿元和91.09亿元,同比增加779.10%、639.31%和534.77%。

但嘉里之于顺丰,在贡献利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助力顺丰实现国际业务的“破圈”:顺丰在2021年完成对嘉里物流的股权收购,将嘉里的航空、货代、海运、国际合同物流等优势纳入大顺丰体系内,有效提升了顺丰的国际业务实力,助力顺丰海外业务板块快速拓展,打造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疫情使国际供应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跨境电商、生鲜物流高成长发展,跨国产业的供应链管理变革,都催生了国际航空物流和海运爆发性增量需求。华创证券分析师表示,ToB的供应链服务预期会是未来3-5年交运行业较大投资机会,顺丰作为综合物流服务巨头企业,期待与嘉里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以技术集成+方案实施的形式,助力行业客户打造数字化供应链,并基于“顺丰+嘉里”全货机机队实力,将不断拓展国际业务,形成与国内外全周期的业务增长。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编 方奕奕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