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念基于神经元特性,记忆、遗忘相关内容都有足够成熟的科学结论,可自行查阅领悟。
【资料图】
过目不忘的代价有多可怕?人类为什么会遗忘?【思维实验室】_哔哩哔哩_bilibili
人的智力是天生的还是环境塑造的【蒲慕明院士】_哔哩哔哩_bilibili
记忆是怎么一回事【蒲慕明院士】_哔哩哔哩_bilibili
人为什么要睡觉?【蒲慕明院士】_哔哩哔哩_bilibili
【B站是个好平台,智慧相关的机缘足够多,是我知道的常见视频平台中学习氛围和用户质量最好的,我建议没特殊需求的话,视频平台只用B站就够了,一些评论区的靠前评论也值得一看哟】
神经元生长需要短期大量重复刺激强化才能成长为长期记忆,但应试教育的题海效率太低且无趣,部分学校安排的作息还不遵循生理规律,浪费大量时间、精力、情绪做无用功。当然这也符合学校生产社会工具的目的。
“现代的学校教育体制起源于 18 世纪的普鲁士。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得社会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普鲁士教育体制在此时应运而出,旨在为工厂培养大量掌握遵守纪律、服从命令的年轻工人。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普鲁士的学校就要求儿童在学校不可随意走动、不可随意上厕所、不可抱怨、不可违抗命令等等,目的在于使未来的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下高强度工作并且服从工厂的管控。此外,普鲁士的学校还对学生加以思想灌输,旨在培养“诚实、勤劳、可靠并且热爱普鲁士,热爱国王的新一代”。
由于普鲁士工厂教育体制对于劳动力培养的高效率以及推动工业革命进程的重要作用,该制度迅速扩展到其他工业国家。在今天,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建立在普鲁士系统的基础上,其目的也基本不变,依然是为了培养大量劳动力。”
现代学校教育必将灭亡?浅谈普鲁士工厂教育体制的始与终 - 知乎 (zhihu.com)
这段内容第一次是在B站评论区看到的,凭借印象搜到这个文,和我的看法相符。
睡眠
非常重要,不仅有助于神经元成长。精神饱满的自然醒为佳(自然醒时间长度主要受基因影响,常见平均数是8小时,短的实例有4小时,长的12小时等,长期睡得多还没精神建议就医),日常所需活动时间内(比如常见是白天)尽量不进行单次长时间睡眠(常见的建议是单次睡眠不超半小时,为了不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而影响夜间睡眠等,具体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可多次短时间睡眠。
信息关联
“理解”事物,比如知识点,可以简单理解为神经元之间的链接,意识能感知到的层面是逻辑关系、信息关联【逻辑是意识体主观认为的事物间较为稳定的关联,比如一个杯子通常不会被叫做房子,直接把杯子叫成房子可能会被当成傻子,但在杯中养蚂蚁就可以称为蚂蚁的房子】,如同建高楼,需要“打好基础”,理解不了那就是相关底层知识掌握不够到位,如今网络如此便利,向下查阅很方便。因为信息获取和提升渠道受限而很难补足底层知识就会形成所谓的偏科和不擅长等现象。
做任何事、处理任何信息都需要通过对应的神经网络,类似“系统、模块、程序、软件”之类的感觉(意会为主),对应神经网络的形成、扩张都需要基于神经元的关联与成长,也就是掌握熟练、轻松应对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重复(这个重复可以是省时、轻松的快速回想,只需激活一次对应神经网络就算一遍重复),我知道的一个实例是连续重复7天,就能形成较为稳定的长期记忆,所以刚接触新事物时不要直接否定自身能力、产生负面感受等对长期发展不利的认知。
有些名言比如温故知新在内容上符合脑科学,强化神经元+优化信息,但我小时候接触这些并没什么感触就是因为信息关联太少,这就涉及到教育了,应该是智慧的传授、降维引导(从被教个体水平角度出发)而不只是“复读”。
神经网络的结构(类似计算机数据库,可优化)也非常重要,就如同杂乱无章中找东西费时费力,简单有序的数据库快捷方便。神经网络的结构可以优化、整理,具体可明确感知的操作部分就是信息(知识等)间的关联。至于如何分类信息是因人而异的,适合自己即可。
主动创建内源信息【这一段是我自创的内容和词,目前还没接触过这段相关的脑科学信息】,想要掌握的信息主动脑内创建一遍全新的,最初可以创建与信息源一模一样。自创建的内源信息和外源信息的整体效率不一样,此句属个人感受,我不知对应科学依据(想到个跟这个有关的案例,“脑内翻书”在我看来就是很经典的内源和外源的差异,我感觉基本只有内源创建才能达到脑内翻书的熟练度,毕竟外源谁都“会”,但能达到如此高的程度的没多少,闭卷跟开卷似的)。有个很常见且知名的学习技巧“教人”,费曼学习法,原理就是主动创建+优化。
以上基本就是当前意识能操控的最底层的原理了,可以把任何学习技巧往里套,就会发现底层原理就这些,那些乱七八糟的学习技巧全是这些底层原理的繁化。
【TED演讲】我们该怎样学习?颠覆你对大脑的认知_哔哩哔哩_bilibili
无病大脑天生生理层面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所谓的天赋无非是已有对应神经网络,一个表象的成因因素可以很多,比如家长的引导教育、生活中偶然遇到过、自己想出来的等因素都可能会促进神经网络生成,然后加上心理因素(也就是潜意识,如自我评价、自我暗示等)对现实发挥的影响,不断滚雪球就会形成所谓的天赋异禀,总结一下就是天赋也得是基于足够多的积累,这个积累可以是被动的巧合(类似修仙体系中的机缘)也可以是主动努力的结果。总之我认为“天赋”并不重要,占比非常少,类似于提前多跑了一段距离,但随着时间推移,影响因素的增加(如跑速,对应能力提升的速度),这点优势可以忽略不计,比如那些变平庸的“天才”就属于被“赶超”了,也类似于努力、付出可以改变“命运“,但方法与方向非常重要。反面案例很多,比如累死累活甚至还牺牲睡眠时间刷题的学渣就通常很难逆袭,睡眠不足就是一大缺陷,刷题也分有效、无效,“不过脑子”只图刷题量就属于盲目努力、自我安慰,恶性循环之下难有较大提升。
上限最高的信息源还是网络,但熟练使用网络来自学也是个经验活,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AI个性化辅助自学或许更靠谱。
推荐高质量可靠信息源:科大讯飞AI学习机【也是当前近乎完美的教育资源,所谓的教育资源差距早就可以不存在了,AI个性化教学中的国家队,不是广告】
高质量信息源+科学高效学习方式+主动自学=飞渡应试教育的泥沼,无需泥泞中挣扎,直接飞上彼岸(彼岸为大学,因为大学的整体环境对学习来说更合理些)
大学前的学业仅仅是几道门槛,有学籍能考试就行,至于过程没必要循规蹈矩。
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心理教育通常属于家庭教育的内容,至少要知道心理因素确实会影响发挥、现实表现等。盲目认为自己偏科、不善于某学科的话可能会形成负面循环导致更难进步。至少要有合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