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之间,大量粮油食品企业都不约而同发出了涨价函,甚至让股市都突然产生了反差极大的逆转。

所以今天的股市行情,继续暗流汹涌、冰火两重天。

撑场面的,是被涨价吹起来的一众粮油食品行业龙头,和画元宇宙大饼炒起来的几个概念股。前者还要好,切实算是个利好;后者有的甚至连PPT都没准备好,只是振臂一呼说要探索搭建自己的“元宇宙”,就又给这个概念添了一把火。

而带头砸场的,却是前两日风头最劲的几个行业龙头,光伏、新能源车、锂电、化工等各家的“茅”几乎就是一锅端。

尤其光伏王者隆基股份今天甚至差点被砸到跌停,最后收跌9%,把3天前因业绩利好的涨幅抹掉了。

隆基股份的暴跌,消息面上是源于外媒称美国一份分析师报告中表示隆基股份或成为美国打击中国光伏组件的下一个目标,或扣留该公司的组件产品。叠加之前合盛硅业的事件,由此引发较大的恐慌猜想。

有这种猜想也难免,毕竟美国也要大力搞光伏振兴计划,按照美帝的尿,谁也不敢说它将来会不会还有更多的龌龊小动作。未知的东西总是最可怕的。

其实一周的板块表现更容易看出现在市场在形成新的两极分化,资金正在迅速从能源/化工/煤炭/钢铁等周期板块撤离,转头扑向食品/军工/半导体/互联网等新热门行业。除了军工和半导体,资金对必需消费行业的炒作,正在复刻不久前新能源车和光伏概念的套路。

风水轮流转,资金总是来去匆匆,身处风云变幻的轮回中,怎么来看待这一波突如其来的涨价潮的影响?

1

消费品涨价,来势汹汹!

这一波必需消费品行业涨价潮的潘多拉魔盒,可以说是由前两月海天味业带头打开的。海天也是从提出涨价起股价快速反弹了很多,给现在的这些食品股立下了榜样。

直到现在,从调味品、到饮料、休闲食品、加工食品、甚至到日用品等很多领域都发出了涨价函,比如这两日关注的较高的恒顺醋业、千禾味业、安井食品、中炬高新、中顺洁柔、安琪酵母、洽洽食品等一大堆各细分行业的大小龙头都加入了涨价行列,显然就是一副燎原的架势。

其实前阵子国内多个地方出现青菜短缺而涨价也引起过市场一阵关注,A股几个蔬菜股也大涨了一波,甚至连一直以来压制CPI上行最大主力的猪肉,期也有价格趋稳回升的迹象。

所以,今天的猪肉股,虽然没提涨价但依然股价涨势凶悍,连从高点下来两度腰斩的新希望都被炒涨停了。

其实对比海外,食品涨价早就在今年初就开始猛涨了,很多国家的人民也都在忍受物价飞涨的压力,甚至常年对涨价毫无表示的可口可乐都已经在今年4月就开始宣布提价了。

所以国内这一波基础消费品涨价潮,是预期之内的事了,只是没想到日会如此大面积爆发。

到现在,大概也许只有大家的工资和套在手里的股票没有涨了。

但,对于股票投资来说,食品行业涨价是有利好,但可能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美好,起码短期如此。

在下手加仓之前,我们最好要好好思考两个问题:企业因何涨价,涨价又能给业绩带来多大的利好?

2

与现实反差拉大

在非垄断环境下,产品涨价一般只有两种原因,一是成本端抬升导致企业被迫涨价,二是需求端旺盛产品供不应求刺激的主动提价。

不可否认,涨价确实能很直接改善企业的利润状况,对股价肯定也是利好刺激。

但涨价对于企业最后的营收利润到底有多利好,其实还不好下判断,甚至不能定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这一波涨价潮,更多由于成本端的推动,对企业来说并非是乐于涨价的,因为这很可能会影响到销量。如果销量上不去,单品价格上涨对最后利润也无济于事。

且不说国内很多行业普遍内卷严重,向来喜欢打价格战,尤其柴米油盐这些老百姓最讲究实惠的同类可替代众多的消费品,如果有一方涨价,另一方面不跟的话,对涨价方最差甚至可能出现搞丢市场份额,最后得不偿失的情况。

除非涨价方对渠道话语权很大,或者产品竞争力很强,比如高端酒和一些需求旺盛的品类,但就必选消费来说,大多数没有这能力。

就算强如金龙鱼,或者海天味业,想要涨价都不敢轻易启动,这一次启动,也是行业利润下行压力加大,大家都确实难受才敢陆续都提的,不敢说形成涨价共识,但肯定是彼此心照不宣。

粗略统计,这一波企业宣布涨价的理由,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各种原材料、人工、能源、运输等成本持续上涨导致,少见提到是因为消费需求太旺盛。说白了就是成本涨太高侵蚀利润,不得不涨价。

现在很多消费行业的龙头股三季报的数据趋势看得出来,它们大多数的业绩增速是明显下滑的,毛利率也下滑严重,这些数据在《消费股,正在塌陷》一文中有提到,这里不赘述了。

其实从很多行业数据看也可以看出消费端的持续不振,这跟很多人认为疫情消退之后消费报复反弹的期望有所背离。

比如手机出货量,3月为今年峰值3609.4万部,同比增长65.9%,9月手机出货量2144万部,同比减少8.1%。

汽车类零售值3月为今年峰值3930亿元,同比增长48.7%,9月为3535亿元,同比减少11.8%。

还有家电、服装鞋帽、化妆品等等其他消费数据,很多都是在6月的高点之后,都相继出现了逐步回落的趋势。

今年以来,国内的PPI一直持续飙升,而CPI却一直萎靡不振,从经济学原理看,这么大的剪刀差,将来上游的价格飙涨一定会逐渐传导到下游,但大半年过去了,直到目前才开始有所反应。并且目前看来,也还只是局限在一些必需的消费行业,这些行业普遍是利润率相对薄,受成本端影响很大。

持续低迷的猪肉价格在CPI的成分权重较大,导致现在的CPI数据不能很好反应通胀的真实情况,但这么大的剪刀差,还是能真实反应下游消费意愿严重不足的。

所以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消费力下行的大环境下,消费品提价并不是一个很好时机。但现实却是提了,不但提,还是大面积的提价。

这背后,反映的是企业对于涨价其实是一个压力山大的无奈之举。

说白了,只要居民收入不涨,购买力上不去,消费品涨价就会很难持续。虽然国家现在想办法给人民各种减负增收,但这个效果是需要长时间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消费者的购买力减弱还会持续存在。

3

未来怎么看?

上面说那么多,其实说人话就是,涨价是利好,但不是无脑追高消费股的理由,这个利好其实对短期业绩影响有限。

但也并不是说一些有强优势的消费股没机会。

下游面向消费端的企业与上中游的企业一个大不同在于,下游企业的细分领域更广,竞争对手更多,很少有掌握产业链话语权的;而上中游企业天然数量更少,虽然也有竞争,但形成价格联盟共识是非常容易的事。

这样下来,每当产业链涨价了,上游更容易向下游传导,就是玩家更少的上中游企业会更容易获得更多利益。反映在股市上就是出现涨价概念时上中游企业股价表现会明显强于下游。

但另一个不同在于,上游企业对产品定价很容易根据市场行情出现涨跌,所以反应在利润及股价上的周期会非常明显。而下游尤其是刚需消费的行业,一旦宣布涨价、消费者形成惯,这个价格就往往会维持下去或者很难降回去。这样一来,一旦将来上游原料价格下降了,下游企业的利润就会大大增厚,并且持续时间更长,直到消费力下降或同类竞争开始变得拥挤。

根据机构的研究,按照消费行业的产品涨价周期,产品提价较原材料成本上涨一般有1-2个季度的滞后,然后龙头公司作为价格标杆率先提价,其余竞品在3-6个月内跟进提价,然后这个提价效应大概会在1年左右体现,表现为净利润率的提升,因为原材料涨价波峰转到波谷会增厚企业利润。越是销售费用偏低的企业,毛利率提升速度就越快。

所以这一波食品涨价潮对企业的短期利润影响还不能直接判定能改善公司的利润情况。大概也只有成本控制能力强,或者品牌粘高的优秀行业龙头才能真正享受到涨价的好处,以及在往后继续受益于未来原料端价格回落的二次好处。

但这些优秀龙头标的的范围真正变得稀少,并且到现在除了少部分被严重下杀的行业有预期差外,其他行业的估值依然不算便宜。

所以要看的,就看那些掌握渠道话语权的消费行业龙头吧。

其他小股可能也只有趁着这一波“鸡犬升天”的行情,在业绩上究竟能获得多大的增益,还需要时间验证。大概率来讲,这些没有实际竞争力的小玩家,股价到最后可能避免不了一地鸡毛。这些标的炒一波就够了,想要长情陪伴还是需要三思。

4

尾声

今年来,光伏、锂材料也是因为掀起过持续涨价潮,让这些行业从中跑出了很多见证历史的超级大牛股,但有更多是蹭概念炒一波上去最后又暴跌回来的垃圾股。算下来,即使是这些成长空间巨大,政策确定极高的黄金行业领域,能最终脱颖而出的也是寥寥之数。

所以对于市场非常成熟、增长弹有限且竞争充分的基础消费行业,想要复刻这些黄金赛道的涨价逻辑,真的是并非易事。

当潮水来了,大家都在浪里畅游,只有等到潮水退了,才知道谁是裸着的。

在如今宏观消费力尚难见走强拐点的背景下,对于食品股的涨价潮,还是不要太迷醉了。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