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房企融资松动的消息频繁刺激市场。11月19日,港股、A股地产股再次领涨。数据显示,11月以来,房企及城投企业在银行间市场融资计划已超10月整月,但发行主体以国资背景为主。

近日有消息称,部分银行在贷款方面对不同资质房企做出区别对待,其中对国有房地产企业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并为其开出融资白名单。但多位银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未接到通知。

日前,中指研究院一份内部会议纪要显示,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改善政策正在加速落实,多家机构已在执行和落地,但传导至市场端仍需过程,且不同区域、不同客户存在差异,银行端在“两道红线”影响下放松空间有限。

中指研究院风险测评结果亦显示,房地产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降低,抗风险更强的国企正受到更多金融机构的关注。

银行开出贷款白名单?业内:没听说

近日有消息称,有银行总行向分支行发令开放国有房地产企业授信,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并为国有房地产企业开出融资“白名单”,包括保利发展、中海地产、中国金茂、远洋、铁建房产、首创集团、电建地产、华远集团、绿地控股、金地集团、华侨城、华润置业及其他符合总行准入要求的优质地方国有房地产企业。

11月19日午后,二级市场异动,A股大金融及地产板块集体拉升,其中多股涨停或逼近涨停,港股内房股也集体大涨。

第一财经记者向多位银行人士求证,均回应称未接到通知。某股份行内部风控人士表示,“没听说过”。不过,中指研究院近日一份风险测试结果显示,房地产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明显降低,叠加“三道红线”及相关政策要求,目前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的房地产企业多为央企及地方国企。

此前,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中资房企海外债明年到期规模达到3560亿元,其中第一、二季度均超过980亿元。虽然近期已有多家外资机构持续释放加仓境内房企美元债的信号,但金融机构态度仍偏谨慎。

11月16日,中指研究院策略会上流出的会议纪要显示,参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当前的主流观点为,房地产调控政策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但政策底已经逐渐显现。信贷方面,多家机构已在执行和落地信贷改善政策要求,但传导至市场端仍需过程,按揭放款和开发贷等资金到位还需要时间,且不同区域、不同客户会有差异。另外,受银行端“两道红线”影响,信贷放松的空间有限。

在需求端,金融机构普遍认为,购房者的置业信心尚未恢复,市场走出底部还需要时间,这与此前大部分券商研报观点较为一致。参会房企表示,当前行业困境在于销售难,企业拿地意愿不高。在不断有企业暴露财务风险的情况下,客户担心楼盘能否竣工交付,会更加考虑项目企业品牌,房企销售也更多倚重老业主。

此前就有地产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融资环境放松是大势所趋,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企业自身。而在资质分化趋势下,部分情况窘迫的企业已经开启了“自救”模式,其中以融创中国、当代置业、富力地产、佳兆业、中国奥园、阳光城等民营房企为主,形式包括出售资产、股东借款、折价配股、延长债务期限等。

10月以来银行贷款也明显回暖,单月房地产贷款投放较9月环比多增超过1500亿元。11月19日,银保监会在答记者问时再次强调,截至10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8.2%,整体保持稳定。个人住房贷款中90%以上用于支持首套房,投向住房租赁市场的贷款同比增长61.5%。

房企、城投密集发行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

除银行贷款明显回暖外,自11月9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举行房企代表座谈会后,保利发展、招商蛇口等房企陆续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引发市场关注。据克而瑞机构数据,11月10日以来,共有25家房企及城投企业宣布在银行间市场融资,金额近290亿元,已经超过10月整月。

其中,保利发展、光明地产、招商蛇口分别计划发行20亿元、5亿元、30亿元中期票据。小商品城则在11月15日完成了一笔10亿元超短融。11月19日,又有绿城房地产集团、首开股份向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分别注册发行20亿元、62.5亿元中期票据。

无论是审核速度还是认购热情,房企此轮融资都有超预期表现。以保利发展发行的“21保利发展MTN004”为例,该5年期中期票据在11月11日注册发行,11月15日正式发行。11月17日公布发行结果显示,12家合规申购机构的总申购金额达到40.4亿元,超额认购超2倍。北京首创11月17日起计息的10亿元、3+N年期中期票据,合规认购机构有19家,认购金额为21.1亿元。

城投企业方面,11月10日以来,厦门象屿集团、北京住总以及多家地方城建公司计划或者已经完成银行间市场融资,其中厦门象屿集团、北京住总分别完成了20亿元、10亿元超短融。

这被市场视为房企融资环境改善的重要信号。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利率整体较低,放开此类融资有利于降低房企融资成本。但同时需要注意,房企在银行间发债的资质门槛相比公司债较高,尤其银行作为认购机构当前仍较为谨慎,部分民营房企尤其资质较差的企业短期内或难以受惠,但长期可能会有所放松。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