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26次会议(简称COP26)于当地时间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各界预计会议将围绕是否设定完全抛弃煤炭、是否重新设定1.5℃的温升控制目标展开讨论。

一面是紧迫严峻的减排压力,一面是近20年来罕见的能源短缺,全球各界将如何在推进减排的同时让民众“温暖过冬”?这对于投资策略又意味着什么?

全球投资组合减排压力加大

继2℃目标后,1.5℃也被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温控目标之一。科学研究表明,尽管区域差异很大,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范围内,地球各系统承受的气候风险可能要低于2℃目标的风险。

10月28日,中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国家联络人向《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及《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重申了去年的承诺目标。各界认为,中国去年给出的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要付出极大代价和艰辛努力才可能实现,比西方从达峰到中和的进程快得多,这是一个高标准的承诺。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大型资管机构开始承诺为投资组合减排。例如,10月26日,富达国际正式宣布,承诺于2050年或之前实现投资组合的净零碳排放,并承诺于2030年或之前将投资组合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的基准上减半。为了指导这一进程,富达将引入专有的气候评级。为确保投资组合能符合净零未来的要求,富达更是承诺于2030年底前逐步淘汰在OECC国家的动力煤行业投资,并于2040年底前退出全球动力煤行业的所有投资。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在日前上交所举办的国际投资者会议上,富达国际亚洲投资总监缪子美表示,在短期,碳中和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造成资本市场短期波动。但如果短期不经历减碳的阵痛,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长期的风险就会更大。

“今年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股票都成了投资者追逐的对象,股价飙升,这看似很矛盾,但其实是能源转型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由于传统能源需要长周期的资本支出来提高产能,短期无法增加供应,需要大幅提高价格,减少需求,让供需达到平衡。所以短期来看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她称,但从中长期角度来看,全球经济要向低碳经济转变,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但在传统能源股票的估值中,很多投资者并没有将减碳的风险充分计算进去,随着政策、市场和技术的变化,这些项目可能会成为搁浅资产(stranded asset),风险将逐渐暴露。

在全球投资机构减速减排之际,国际最大的指数供应商MSCI也在提供针对性服务。MSCI于10月28日宣布,已在其网站上公开超过2900家公司(MSCI ACWI指数的成分公司)的隐含温度上升数据,引导公司向净零过渡。

MSCI随后回应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这2900家公司中包含700多家中国公司,均为MSCI中国指数的成分股。“企业的碳排放预测是根据其当前排放量和公司披露的减排目标计算得出的。在MSCI ACWI成分股公司中,60%的公司披露了其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数据。”(范围一:直接经营业务的排放;范围二:增加直接经营业务中所消耗能源产生的排放。)

MSCI方面对记者解释称,范围一与范围二的排放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生产排放模型、公司特殊排放强度模型或行业子类特殊排放强度模型,考虑公司具体的业务模式和地理位置进行预估。在企业当前碳排放之外,MSCI同时纳入了对公司减排目标的衡量(MSCI Target Scorecard)。直观、透明、可比较的指标可以帮助跟踪企业的进展并为投资决策提供信息。

呼吁要求强制披露气候相关情况

尽管有众多减排的模型,许多公司也自愿发布气候相关信息,但仍与减排目标存在巨大差距。在COP26召开之际,国际社会也呼吁全球决策者应要求强制披露气候相关情况。

MSCI总裁兼首席运营官Baer Pettit对记者表示,开发ESG和气候指标及其他分析工具,需要高质量的数据,强制性披露有助于满足投资者对气候数据日益增加的需求。

Baer Pettit对记者表示,公司必须披露其二氧化碳总影响及其主要供应商的排放情况。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实际影响和政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两者正在影响资产价值。

央行国际司司长朱隽日前在外滩金融峰会上提及,加强气候信息的披露刻不容缓。近期,央行结合有关国际经验和共同标准,制定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中国已有多家金融机构尝试依照“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标准开展披露。

MSCI此前的模拟显示,即使在乐观情况下,在2020~2030年期间,符合2℃升温路径的公司数量每年平均将减少5%左右。到2030年,符合条件的公司数量仅为原来的32%左右,相当于目前总市值的40%。这意味着,如果企业不进行转型,未来全球组合可投资的范围将可能缩水。

能源危机下关注绿色转型风险

然而,减碳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今年新能源尤其是风电、水电的不稳定性突出,加之欧洲激进的能源转型策略和经济重启下的需求飙升,导致能源短缺。恰逢COP26会议召开之际,欧洲能源危机引发讨论,即一个能源供应系统在决定其最佳能源结构时,应如何考虑气候、地缘政治和社会福利因素?

例如,近期天然气价格飙升引发全球关注,欧洲、美国天然气价格接连上涨。高盛预期,全球天然气需求向石油转换可能会推动石油消费增长至少100万桶/日,天然气远期合约将在整个冬季推动这一水平。通常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天然气需求旺季。但从历年数据来看,10月都不是一年中天然气需求和价格的最高点。展望四季度天然气表现,市场基本达成价格易涨难跌的共识。

中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策略主管傅晓对记者表示,普京下令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从11月8日起,在俄罗斯境内完成天然气存储填充后,将开始在欧洲的储存设施进行天然气填充,但是否真正实施仍难判断。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 预计,厄尔尼娜现象(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或导致美国冬季本土气温低于往年,国内需求也可能升高。当前美国在冬季前天然气补库存的情况也低于5年平均,这并非一个好现象。

在这一背景下,短期能否加码温控目标存在挑战。联合国气候专家曾建议说,2050年以前达成摄氏1.5℃的温度上升限制至关重要。但更多观点认为,2050年的期限仍需商议。

减排路漫漫,机构也在中长期看好相关的投资主题。缪子美表示,中国的碳中和计划刚起步,涵盖的领域很广泛,规模也是世界最大的,会有很多受惠的企业。这一投资主题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碳中和赛道背靠国家鼓励政策,确定性强、增长潜力高;其次,在这个赛道,有很多龙头企业,成长性高、护城河坚固;第三,相关赛道股票持续上涨一段时间后股价已在历史高位,随着长期业绩兑现,一些公司的估值可能被逐渐消化。因此,投资者需要密切监控公司的发展,才能获得优越的投资回报。

同时,碳捕捉、储能等技术也被各界看好。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能源与清洁技术专家Robert Compton表示,德国即看到了电池存储、智能电网、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巨大机会,这些技术可以在需要时整合、传输和存储更大比例的波动电力。储能技术突破之前,需要建立更多的安全冗余,有足够强的基荷(大量稳定供应的能源,主要是火电、核电、水电等)能力作为兜底,以应付周期性或特殊时期的能源供应。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