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天平

青春题材影视剧往往青涩浪漫扣人心弦,而奋斗与成长也是青春不可缺失的正向话题。日前,在优酷宠爱剧场独播的青春暗恋童话剧《偷偷藏不住》以主人公之间细腻的成长故事为主线,将“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的主旨蕴含在情节之中,在明媚绚烂的青春记忆中,给观众以温暖的治愈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突显青春气息,浸入式图景引发共鸣

《偷偷藏不住》从少女桑稚因为学业偏科,得到哥哥桑延的朋友段嘉许帮助开始,再到桑稚努力考取段嘉许所在城市的大学而重逢,整个故事涵盖了桑稚的成长历程。以这段炽烈的岁月为时间背景,影像在情节设计与视觉呈现上,力图构筑出最富有少年气息的氛围,还原出符合观众记忆中所期待的青春画卷。

初中时期的桑稚思维天马行空,机灵而活泼,高中的她则是在成长中有了少女的心事,而后她考入了理想的大学,结识新朋友,积极而自信地适应新生活;而段嘉许的身上,则有着学生时期的阳光热血,以及步入社会的成熟沉稳……沉浸于这段时间线中的观众,一方面见证了角色的每一步成长,同时还能勾起自己对青春岁月的回忆。当我们在某个时刻与角色共情,或许可以从镜头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拉近了影像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从光影构图上看,该剧的整体色调阳光而清新,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植被、抬头便是灿烂的阳光,色彩渲染出的专属青春的气息,贴合我们记忆中的青葱印象。从服饰与道具上看,《偷偷藏不住》着重打磨细节,随处可见青涩与悸动,学生们整齐划一的校服、运动场拼搏的身影、课桌上成堆的书本等,再从小道具体现设计的精心:桑稚随身携带的小熊零钱袋、段嘉许送给桑稚的可爱玩偶、装满许愿星的玻璃牛奶瓶等,每一处都紧密贴合了人物的年龄和性格,细节汇聚,拼起了学生时代一幕幕真实而熟悉的场景。

笔触细腻温暖,细节式刻画彰显成长

《偷偷藏不住》将故事背景置于带着暗恋情愫而努力成长的学生时代。相比于前些年以猎奇、“狗血”而吸人眼球的剧情,如今的青春校园剧逐渐归于真实而宁静的青葱故事。《偷偷藏不住》亦是如此,没有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学生时期大多是日复一日、认真刻苦地学习,其中会掺杂着些许“小惊喜”和“小意外”,这些暖心的细节共同构筑起了成长的故事。因此,影像整体的叙事笔触偏向于细腻,在细节刻画当中,关注与探讨成长这一主题。

在写实的意向之外,影像也在处处传递正向的教育理念,陪伴保护而非纵容溺爱,施以援手而非无条件包办。外出吃饭遇到窘迫情况,令桑稚感到懊恼而丢脸,却没想到哥哥们以细心和耐心,照顾与呵护她;遗失作文本后,段嘉许没有为桑稚代写作业,而是陪她早起,将作文补齐……成长蕴含在一处处小情节、小细节里,更呈现在细腻的刻画中。此外,在遭遇校外不良少年的敲诈勒索和威胁恐吓之后,桑稚明确地告诉同学,遇到此类事情一定要原原本本地告诉父母和老师,寻求他们的帮助,而不是唯唯诺诺、听之任之。这一情节也映射了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热议的校园霸凌现象,以此传递正向示范和引导,鼓励青少年在遇到问题和困扰时,要学会表达、沟通与寻求帮助,也以此提示父母与师长对孩子保持信任,与他们站在同一立场上进行保护,而非一味地责备。由此可见,故事的开展并不囿于情节本身的推进,更是需要回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的现实话题,聚焦教育与成长的关切问题。

正向价值引领,双向式奔赴治愈现实

《偷偷藏不住》以暗恋最终开花结果为主线,但不同于平铺直叙的爱情故事,作品更传递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价值引导。桑稚的求学时代在段嘉许的温暖帮助下,克服了许多窘迫时刻,因而萌生了暗恋情愫。但这份感情并没有让她分心或是消沉,反而成为了一种动力:要坚定目标、认真学习,成为像段嘉许一样优秀的人,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自此,剧集将“暗恋”的意义升级,不是“我喜欢你,就要和你在一起”,而是“我先找到我自己,我才能靠近你”。由此可见,爱情并不是成长的绊脚石,爱与奋斗可以并肩而行,喜欢可以转化成为梦想而努力的动力,回应了年轻人追寻目标、奋斗不止的时代主题。当暗恋经历时间的沉淀,得以双向奔赴,单纯的浪漫就有了治愈现实的美好力量。

在爱情的维度之外,《偷偷藏不住》讲述了更多情感的力量。桑延和桑稚之间日常的相处以打打闹闹、相互嘲讽为主,但在妹妹遇到困难时,桑延从不缺席,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再多的小冲突也无法抵挡深厚的兄妹之情。桑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刚柔并济,对原则问题及时规劝矫正,但在其他事情上包容而开明,突显了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桑稚在被朋友利用背叛之后,下定决心不再交往,但还是告诉对方如何在危险面前保护自己,保持着可贵的善意……因此,青春的成长是多层次的,亲情、友情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所有情感交织在一起,才能成为每个人勇往直前的底气,勾勒出年轻人积极向上的青春风貌。

《偷偷藏不住》不光带来一段青葱岁月里的故事,更让观众能感受到治愈和浪漫,在其中探寻成长背后年轻人积极向上的青春风貌,回应现实观照,带着爱与勇气继续前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