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离好剧还差了点“新”与“奇”

武侠,是中国人的童话,处江湖之远,居庙堂之高,构建有情有义的心灵世界。然而,电视剧荧屏苦“假武侠”久矣,悬浮的文本、偶像剧式的审美让不少年轻观众对“新武侠”敬而远之。曾获得首届网络文学双年奖银奖的《雪中悍刀行》以刚健雄厚闻名,它的影视化被很多人赋予了想象。更何况《庆余年》 “王炸组合”——编剧王倦、“小范大人”张若昀的再度合作,更将观众的期待值一下子拉满。

然而,大台S级的制作、实力派汇聚的阵容,却仍无法避免电视剧在开播后“哑火”。节奏拉跨、武戏孱弱等问题,让《雪中悍刀行》陷入了不小的争议声中。荧屏想要的究竟是怎样的新武侠,是这届观众太挑了吗?

慷慨悲歌江湖情,这壶“烈酒”有些寡淡

“看了三集,还迟迟不能进入剧情。”网播台上多的是想拉进度条、开倍速的观众。男主角徐凤年以假扮乞丐首次出场,因为去偷地瓜而被追赶了几里地,又遇上了一群追杀者。第一集就在赶路、遇险、蒙骗、追逃的情节中度过,人物的出场、叙事的节奏、画面的调度不见“虎头”,看得让人着急。

“烽火戏诸侯”的原著《雪中悍刀行》虚设了一个春秋九国的架空世界,横跨江湖与庙堂,前世与今生,时间和空间跨度宏大,人物众多,形象鲜明饱满。它被很多读者认为独一无二之处在于,虽有爽感,却颇多悲壮之情;虽有玄幻,但仍是武侠底色;虽写庙堂与权谋,精神世界的落脚点却在于一个个小人物身上;虽元素庞杂,但情感如酒,品之醇厚。换言之,江湖题材是壶烈酒,若寡淡,便无趣了。

有《雪中悍刀行》的资深读者这样描述道: “一百章之内,你不会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这或许正是影视改编面对的最大挑战,小说可以长篇连载无限延伸,而影视作品空间和节奏需十分紧凑。对于一部鸿篇巨制的网文而言,作者往往会慢慢起笔,人物与伏笔埋越多,后续故事才能有更多的发挥余地,故而情节的峰尖未必会早早浮现。但是影视创作的戏剧逻辑、节奏与文学不应一味相同,若要用“小火慢炖”逐渐吊起鲜味,让情节环环相扣、层层叠加,则更加考验编剧的功力是否深厚。

致敬传统武侠片,仅有国风写“意”远不够

对于武侠剧而言,武戏永远是最重要的观赏部分之一。电视剧《雪中悍刀行》的美术、场景和服化道都颇具水准,如画山水间,藏着一个雨飘渺、澄净洗练的“天下”。 “国风浓郁”的第一观感,积蓄着传统文化的审美力量。

与之相比,过于写意的武戏设计,则暴露了创作团队的诸多短板。第一集中南宫仆射的出场令人顿生“作品在发力,力道却不对”之感。她以白衣、帷帽、幕篱造型冷酷登场,隐约间有致敬《新龙门客栈》等传统武侠的影子,但一起身就是扑面而来的玄幻感——未见招式,徒留残影, “飞”了一圈对手就全部轰然倒地,加上时不时出现的画面定格和慢动作,令观众哑然失语。人物一招一式过于飘渺与孱弱,动作语言也未成独立风格体系,便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须知,武戏具备审美的独立。武功招式的描述与刻画,同时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维度。正如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中,乔峰、郭靖用的是刚健雄浑的“降龙十八掌”,见龙在田、亢龙有悔等招招式式是人格外化的象征;踏月无痕的楚留香,卓绝的轻功亦是他风流倜傥、足智多谋的体现。酣畅淋漓的武戏固然并非只有“拳拳到肉”写实手法,而动辄飞天、慢放的武戏显然无益于人物精神境界、心胸气魄的塑造。《雪中悍刀行》小说里“九品制”的武学境界,如何一一呈现?或许值得创作者更多沉淀与思考。

众所周知,S级以上项目是台自制,往往有大IP、大导演或明星护航,占有最好的宣发资源。但仅以今年所见, 《有翡》《千古玦尘》 《长歌行》等都陷入高开低走的怪圈。心而论,《雪中悍刀行》的创作水准在这两年武侠剧的及格线以上,只是不够“新”、也不够“奇”,未能超越小说带来的审美体验,口碑走低也不足为奇了。

(记者童薇菁)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