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养猪业王者,一个是屠宰业老大,在中国养猪业正由“调猪”向“调肉”转变的背景下,开启了强强联合。1月3日,牧原股份(002714.SZ)、双汇发展(000895.SZ)发布公告称,双方于2022年1月1日在河南省漯河市签订《双汇牧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称《协议》),开展生猪点对点直供,双汇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全天24小时、优先收购牧原股份直供生猪。

同时,《协议》提到,建立供应链合作机制。双方共同发挥双汇生猪屠宰、牧原生猪养殖优势,提高双方品牌价值和市场占有率,共同打造产业链合作典范。

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次合作是在原有生猪销售模式上的一次探索,希望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双方和整个产业发展。

“猪茅”与“肉茅”强强联合

牧原股份是中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处于产业链上游,被称为“猪茅”(“猪中茅台”),市值超过3000亿元(截至1月4日收盘);双汇发展是中国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处于产业链下游,被称为“肉茅”(“肉中茅台”),市场超过1100亿元(截至1月4日收盘)。

前述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称,牧原股份与双汇发展合作时间已久,此次是为了深化双方合作,逐步探索点对点直接合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双方成本。通过此次合作,双方在养殖和屠宰上发挥各自优势,可以共同探索养猪与屠宰两个环节的协同效应。

根据牧原股份发布公告,2019年、2020年和2021年1-9月,公司直接向双汇发展销售生猪的金额分别为人民0.21亿元、3.80亿元、2.90亿元,分别占公司当年/当期生猪销售总金额的比例为0.11%、0.69%、0.54%。

10年前,双方曾有过谋求合作的接触。2021年8月第一财经独家对话万洪建的报道显示,2011年瘦肉精事件爆发后,牧原股份曾经找过万隆(双汇发展董事长),提出双方在生猪养殖上合作,被万隆拒绝。

10年后,牧原股份如今已崛起为生猪出栏量全球最大的猪企,正顺应国家从“调猪”向“调肉”转型的行业趋势,谋求从上游养殖环节顺势进军到下游屠宰环节。

上游的猪企与下游的屠企合作,跟国内生猪销售现状有密切关系。

前述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养殖企业一般都是出栏交货,很少负责运输,且专门成立一个运输队费用太高,利用率很低。然而,国内生猪养殖规模较大的生猪养殖企业较少,无法满足大型屠宰加工企业的采购需要,规模较大的屠宰加工企业通常通过相对稳定的猪经纪人群体来获得稳定货源。猪经纪人承担了生猪从养殖企业到屠宰加工企业的运输风险,也获得一定的买卖价差。

该负责人称,猪经纪人作为一个群体,长期活跃于屠宰加工企业和生猪养殖企业之间,具有较丰富的运输经验、市场供需信息和一定的客户资源,在生猪销售链条的上、下游间起到纽带作用。

本次养殖与屠宰双巨头的合作,也就意味着,中间商无法再“赚差价”了。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湛江科技学院生猪产业研究所所长张海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双方合作砍掉的是中间商和猪经纪人,均减少了销售费用。在2021年国内猪肉价格低迷,有较长时间处于成本价以下,导致大部分生猪养殖企业现金流紧张,养猪企业急需稳定需求方的背景下,双方合作是互利的。

张海峰认为,对牧原股份来说,可以拥有较为稳定的销售量并保证回款,现金流压力得到缓解;对双汇发展而言,2022年猪肉进口关税调高,进口猪肉成本加大,从长期来看,可以得到相对稳定的生猪供给来源。与此同时,新的屠宰条例要求屠企负担追溯和食品安全的责任,采购大型猪企出栏的生猪更有质量保证。

尤其重要的是,双方的话语权并未发生改变,均以市场为基础:当生猪价格低迷时,双汇发展可适度加大对牧原股份的生猪采购力度,有权享受牧原股份所有相关的生猪销售优惠政策;当市场价格高涨时,牧原股份可适度加大对双汇发展的生猪供应力度。

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角度来说,生猪养殖与屠宰加工以及下游销售的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两强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未来可能更多的企业通过不同方式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有利于带动整个产业链纵向整合以及转型升级。

“猪企向下”与“屠企向上”

在中国,生猪养殖与屠宰加工属于产业链上下游,由于各自为政,导致企业决策只能通过经验。2021年整个行业预期猪价上涨,牧原股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猪压栏现象,虽然自繁自养模式调整快且彻底,但是缺乏屠宰、消费数据,仍然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与之同时,双汇发展2021年上半年进口大量高价猪肉,国内屠宰猪肉库存居高不下。

面对这样的情况,行业内出现了“猪企向下”与“屠企向上”的趋势。

比如,2021年12月,牧原股份在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已有2家屠宰厂正式投产运营,4家屠宰厂进入试运营阶段,预计春节前建成投产的屠宰产能将达2000万头。未来公司计划在主要养殖产区,基本实现屠宰产能对养殖产能的全覆盖。除了牧原股份以外,包括温氏股份、新希望、天邦股份等养猪上市公司均已布局屠宰业务。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之所以猪企在本轮猪价牛市周期大量布局屠宰产能,主要源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政策上更希望减少活猪调运,增加猪肉调运,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疫情传播扩散,同时能将猪肉屠宰加工留在本地,增加本地区就业和税收;二是地方政府更支持“养殖—屠宰加工”模式。如果是单纯养殖,地方政府意愿不高。因此,很多企业扩张都是养殖和屠宰加工一体化扩建。

再比如,2020年5月,双汇发展发布公告,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0亿元,用于生猪养殖产能建设等项目。预计生猪养殖产能建设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种猪、生猪出栏合计约50万头。

事实上,猪企都希望实现“饲料—繁育—养殖—屠宰—深加工”的产业闭环,这样可以有效减弱“猪周期”对企业的影响。因为在猪价暴涨之时,养殖环节利润丰厚,甚至出现暴利,而屠宰环节利润受到挤压,甚至出现阶段亏损,猪肉深加工毛利润也受到冲击;当猪价下跌之际,屠宰和深加工环节利润丰厚,养殖环节利润下降,甚至出现阶段亏损。这正是前述“猪企向下”与“屠企向上”趋势的背景。

那么,对于猪企来说,是自建屠宰产能,还是联合屠宰企业呢?

朱增勇称,猪企和屠企联合,更容易发挥屠宰和养殖的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能够快速布局,但是在合作机制方面需要不断优化。对比来看,自建屠宰产能需要较多资金的支持,也需要加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引进和培养,建设猪肉品牌以及营销网络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多,当然这更利于发展成为综合食品企业。

不过,无论猪企还是屠企,目前仅部分涉足上下游产业。朱增勇提到,现代化的养殖和屠宰加工门槛均较高,需要专业的管理、研发人才和大量资金,尽管产业链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但中期来看,企业不会盲目大举进军另外一个产业链环节。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肉制品为双汇贡献了90%以上的利润,牧原股份向下游屠宰环节的大举进入,使得双方正面竞争的日子越来越

林国发称,从目前来看,牧原股份与双汇发展合作并不存在“谁依赖谁”,毕竟中国每年生猪出栏7亿头左右,牧原股份目前才只出栏4000万头左右。而且国内生猪屠宰产能也过剩,大量生猪养殖企业还在陆续新建屠宰产能。二者合作,更多是在当前生猪行业寒冬中抱团取暖,熬过其他竞争对手。

他提到,2021年下半年,猪价一度跌破了养殖成本,四季度虽然阶段恢复盈利,但当前生猪仍处于下跌周期。然而,在过去两年,牧原股份大量新建养殖、屠宰产能,消耗大量资金,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不过,从战略发展来看,其必然会扩张屠宰加工产能,实现产业闭环。而此次跟双汇发展的合作,可以适当从当前扩张屠宰加工产能的激烈竞争中解放出来,缓解现金流压力,专心稳定养殖板块。

值得关注的是,前述《协议》提到,双方合作有效期自2022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为期三年的合作,既跨越了下跌周期,也包含有上涨周期。

在朱增勇看来,这三年接一个常态的猪周期时间(通常为4年),综合来看,无论生猪养殖还是屠宰加工,成本利润都将处于行业均水。生猪养殖向下游屠宰加工拓展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历程,屠宰加工与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在于发挥各自优势,养殖企业要集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于一体,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第一财经记者胡军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